張濤
2025年11月28日09:00
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永安市洪天鎮馬洪村有個“中央紅軍標語博物館”,館內收藏了300余條紅軍標語,是福建省首個“紅軍標語實體博物館”。紅軍標語是黨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進行革命宣傳動員的創新形式與重要手段,這些標語主要用墨水或石灰書寫在牆壁、門板、石壁等處,遍布蘇區的大街小巷與房前屋后等公共場所,內容涵蓋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是永續相傳的紅色血脈。標語被譽為紅軍的“第二武器”,“一條標語抵一個軍”,這些紅軍標語何以這麼有力量?
富有引領力:發出時代最強音
紅軍標語是宣傳黨的政治主張、紅軍宗旨等先進革命思想最便捷、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毛澤東、朱德等率領以紅一方面軍為主的中國工農紅軍入閩作戰后,與福建地方紅軍及閩西北廣大革命群眾一道開創了轟轟烈烈的創建中央蘇區的革命歷程。
在這段波瀾壯闊的革命進程中,紅軍標語的內容既反映了以黨的六大會議所制定的“十大政治綱領”為代表的黨的政策路線,也反映了揭穿國民黨反動派罪狀的內容,以及打倒地方軍閥及反動派幫凶,並建立保衛人民利益的工農兵代表會議政府,實行土地革命等內容,為廣大受壓迫、受剝削的人民群眾認清革命形式、尋找出路指明了方向。
同時,紅軍標語還反映了中國革命歷史進程中所發生的一系列大事件,如九一八事變、十九路軍發動的“福建事變”、反“圍剿”斗爭等,是民眾了解國內當下形勢並參與革命斗爭的風向標。標語宣傳反映了紅軍廣泛深入的革命宣傳工作,也充分証明了中國共產黨在新的革命征程中總結了過去大革命失敗以來的經驗教訓,准確把握了當時中國社會性質和革命性質,制定了黨在新時期的綱領路線,以保衛國家利益與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為導向,統一了全黨思想,發出時代最強音,以先進思想瓦解反動派,提振革命群眾斗志,為創建革命蘇區及探索革命道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黨的領導下,紅軍標語等紅色文化宣傳促成了蘇區廣大人民群眾將積極擁護革命的意願轉化為實際的革命行動。其中三明寧化縣人民踴躍參加革命隊伍的情況尤為典型,當時寧化全縣人口13萬多人,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參加紅軍的就有1.37萬多人。寧化縣翠江鎮上進路薛家坊謝氏家廟裡面至今還保存著反映當時人民群眾踴躍參軍的標語:“送郎去當兵,割掉髻子當紅軍。保護紅軍萬萬歲,割掉髻子也甘心。”
富有創造力:斗智斗勇顯神通
紅軍標語在內容表現形式上常採用褒貶分明的動詞性非主謂句或主題明確的主謂謂語句,“擁護”“歡迎”什麼,“反對”“打倒”什麼,一目了然,簡短有力!同時使用對比、諧音等修辭手法,並結合方言俚語、圖像漫畫等豐富的宣傳方式,使標語顯得通俗易懂、生動形象,易於口耳相傳,實現廣泛傳播及“入腦入心”的宣傳效果。
首先,對比是常用的有效說理方式之一,它凸顯差異,褒貶分明,並使紅軍標語內容顯得通俗易懂。標語採用簡練直白的語言,將代表正義與反動的雙方進行直接對比。如“國民黨勾結帝國主義,共產黨打倒帝國主義”“國民黨幫助豪紳地主收租收稅,共產黨幫助農民奪回田地”“國民黨政府是為豪紳資產階級謀利益的政府。工農兵代表會議政府是為工農兵謀利益的政府”“白軍是土豪劣紳的走狗,紅軍是工人農民的衛隊”,從中揭露國民黨、國民黨政府、白軍的反動本質,宣揚共產黨、工農兵政府、紅軍代表人民利益的立場,幫助群眾了解自身的痛苦及痛苦的來源,使群眾自覺擁護並參加革命。
其次,紅軍標語注重生動形象的宣傳效果。“國民黨就是刮民黨”“國民政府就是刮民政府”,紅軍標語採用諧音的方式,巧妙地將“國民”與“刮民”相聯系,一針見血地指出國民黨反動派及國民政府的反人民的本質,喚醒並動員蘇區的人民群眾參加革命。
紅軍標語使用簡單易記的口頭語,同時為適應蘇區工農兵群眾文化水平不高的情況,採用圖文並茂的形式,將標語與圖像漫畫融為一體,便於群眾理解標語中的紅色文化信息,達到宣傳動員的良好效果。
建寧縣溪口鎮中央蘇區反“圍剿”紀念館中有一幅配有農民耕田圖的紅軍標語:“我幫紅軍家屬耕田,你們□兒子去當紅軍,我也幫你耕田。想起民國拾伍年(1926年),土豪劣紳實盜賤,擔谷要調陸元多,歸立窮人自友(有)天。想起民國十九年(1930年),無產階級笑連連。”標語中“田、年、賤、天、連”韻腳相同,語言朴實,朗朗上口,結合建寧當地同音方言“歸立”(讀音“虧哩”,意為“虧得,幸好有”),將農民的境遇前后對照,強調紅軍的到來給受苦百姓帶來了希望,與標語開頭幫扶紅軍家屬互相照應,強化了“軍民魚水情”的宣傳效果。
革命戰爭年代的宣傳工作是沒有硝煙的戰場。豐富有力的紅軍標語讓受益的人民群眾精神為之一振,卻是反動派的眼中釘。國民黨反動派不僅對共產黨、紅軍進行造謠污蔑,還派人到處破壞損毀紅軍標語。蘇區紅軍與國民黨反動派斗智斗勇。戰士們寫牆標語時選擇好位置,寫得高,讓人遠遠望見,使反動派不好破壞,還長久保存難以磨滅。
戰爭年代紅軍因為敵人封鎖缺乏墨水等宣傳材料,宣傳人員就與當地人民群眾就地取材,自己動手制作宣傳材料。如三明地區,紅軍戰士與群眾採用鍋底灰和桐油攪拌制作“黑墨水”,這種墨水更黑、黏性更強,不容易掉色﹔贛西南革命根據地的豐城坪蔭坑頭村群眾從山上採來蓼藍,與紅軍戰士將石灰與蓼藍草汁調成“青藍墨水”,用這種染料在牆上寫成的標語,顏色滲進磚內,風吹日晒都不掉色。坪蔭坑頭村一座20米長的磚牆上,至今可見藍色標語“打土豪,分田地,建立蘇維埃政權”。
富有號召力:團結最廣大人民群眾
紅軍標語不僅宣傳先進思想,內容切中時弊,喚醒民眾,發動群眾﹔其宣傳的黨的政治主張處處為人民著想,團結最廣大人民群眾。紅軍標語宣傳把做群眾工作、爭取群眾支持作為工作前提,使得宣傳工作富有號召力。
1929年12月,古田會議通過了毛澤東同志為大會起草的決議案,即《中國共產黨紅軍第四軍第九次代表大會決議案》,決議案的第四部分“紅軍宣傳工作問題”總結了紅軍宣傳工作的意義,認為“紅軍的宣傳工作是紅軍第一個重大工作,若忽視了這個工作就是放棄了紅軍的主要任務,實際上就等於幫助統治階級削弱紅軍的實力”。
該決議案總結了紅軍宣傳工作的現狀,指出宣傳內容及宣傳技術的缺點,明確提出進行糾正的具體路線。要有具體的政綱,要團結最廣大人民群眾,包括過去忽視的群體如城市貧民(中小商人與學生)、婦女、勞苦青年群眾等。開展具體宣傳工作時,標語“不要寫在商人招牌上使別人討厭”。寫標語時如有人來看,要宣傳解釋紅軍是什麼、蘇維埃是什麼、為什麼要革命,“不要啞巴似地(的)隻管寫不開嘴”。為紅軍擴大政治影響、爭取廣大群眾支持指明了方向,同時也為我黨開展積極有效的宣傳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紅軍在黨的領導下,面對國民黨反動派圍困、進攻等惡劣形勢,開展面向工農兵等群眾的文化教育,掃除文盲,提高廣大群眾的階級覺悟,形成文化宣傳教育與革命政治動員良性互動的局面。三明市清流縣林畬鎮林畬村紅軍工農夜校舊址如今依然保留著當年蘇區開展服務群眾的業余學校及“識字班”的宣傳標語:“設立工人夜學(校)免費讀書。反對軍閥壓迫革命!”清流縣長校鎮下謝村謝氏祖祠則保存著紅軍宣傳“識字好”的標語:“放開喉嚨唱山歌,唱熟歌兒能識字,認識文字真正好,能談會寫也會算。”
紅軍標語宣傳還注意將武裝工農開展土地革命等中國革命當前主要任務與地方實際情況結合起來開展工作,如紅軍第四軍政治部1929年4月就規定“各縱隊政治部每到一地工作時,須制定幾個適應當地需要的地方口號”。針對閩西北當地的舊軍閥盧興邦及反動派勢力的幫凶保衛團、大刀會,紅軍標語採取區別對待、分化瓦解的政策,對首惡採取打倒消滅的措施,對受蒙蔽的人員則採取團結的措施,如“打倒屠殺工農的盧興邦軍閥”“歡迎蘆(盧)興邦士兵們拖槍過來當紅軍”“窮人不打窮人,士兵不打士兵”“歡迎大刀會的工農回家打土豪分田地”。紅軍標語內容能根據當地情況採取得當措施,貼近當地群眾的民心與呼聲,得到了廣大群眾的衷心擁護。
陳毅在《關於朱毛軍的歷史及其狀況的報告》談到關於紅軍的宣傳工作效果時,指出紅軍到達一個縣城只要三小時,宣傳工作就可以普遍落實。並生動地引用群眾的說法:“紅軍一到滿街鮮紅,等於過年。”從中可見紅軍宣傳工作的全面深入、細致高效,在人民群眾心目中印象之深刻、影響之深遠。
紅軍標語是黨堅強領導下的宣揚先進思想、點燃革命火種、打擊敵人反動派、團結人民翻身求解放的革命法寶,反映了中國共產黨帶領蘇區人民所走過的革命光輝歷程。我們通過紅軍標語所蘊含的革命紅色文化的學習,要賡續和弘揚革命先烈用汗水與鮮血凝聚而成的蘇區精神,把革命先烈用熱血和青春打下來的紅色江山守護好、建設好!
(來源:福建日報,作者單位:福建師范大學文學院)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