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有讀者、網友反映,多地一些無障礙設施被封堵、佔用或標識錯誤,不好用、不能用——

無障礙設施咋成了“障礙”(金台視線)

本報記者 向子豐

2025年11月24日08:2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我國無障礙設施建設取得了一定成績,很多城市開展了無障礙環境專項提升行動。無障礙設施本是為了方便殘疾人、老年人等行動不便或有視力障礙者,然而近期許多讀者、網友反映,一些公共場所無障礙設施缺失或被佔用,還有一些設施不好用、不能用,導致行動不便者出行受阻。

  無障礙設施被封堵,無障礙衛生間大門緊鎖,給行動不便者帶來困擾

  在陝西咸陽市的一處城市廣場,進入商場的無障礙通道被一排S形鋼管封堵。讀者李女士說,“廣場上本來設置了平緩的無障礙通道,但通道上又加上了台階和S形鋼管,僅能步行通過,輪椅進不去。這一舉動便將行動不便的人拒之門外,無障礙設施變成了‘障礙’。”

  無獨有偶,位於河南宜陽縣的一處城市廣場上,進入公園的通道被固定鐵鏈封鎖,輪椅無法通行,拄拐杖者也只能勉強緩慢挪動通過。“各個通道都設置了障礙,連便捷通道或者能夠勉強通過的斜坡都沒有。”讀者賈先生對此十分不滿,“這些障礙物可以阻止機動車、電動車從此處通過,卻沒有考慮行動不便人群的出行需求。希望能開通一個無障礙通道,讓特殊群體也能夠進入廣場。”

  在國家標准《無障礙設計規范》中,明確規定了通行設施、醫療建筑、衛生設施等無障礙設計規范。然而,如李女士、賈先生等讀者、網友發現,一些公共場所並未設置無障礙通道,一些公共場所雖設置了無障礙通道,但“重建設輕配套”“重建設輕管理”,有的無障礙通道上被人為設置了石礅、鐵欄杆等“障礙”。

  讀者周先生陪老人到江蘇徐州市睢寧縣一家醫院就診,發現南門入口既沒有輔助坡道,也沒有專人協助,導致輪椅無法通行。“而且安保人員堅持讓老人從隔離欄中通行,最終老人只能在家人費力攙扶下,從輪椅上艱難起身,艱難挪步通過隔離欄進入醫院。”周先生無奈地說。

  除此之外,無障礙衛生間作為為殘障人士提供方便的重要設施明顯不足。在人民網“領導留言板”上,有網友反映廣東深圳市的一處城市廣場升級改造重新開放后,新修的無障礙衛生間安全抓杆的長度存在問題,取紙器、應急呼救按鈕的位置均不符合無障礙設計規范。深圳市福田區商務局收到留言后要求該商場進行了整改。

  還有部分公共場所,因無障礙衛生間使用頻率較低,便選擇將無障礙衛生間關閉、挪作他用或者減少維護清潔的次數。記者在西南某市機場的公共衛生間看到,衛生間設施很新,無障礙衛生間面積很大,卻大門緊鎖。而在廣西南寧市的一家醫院,患者雲先生因身體原因尋找無障礙衛生間,在醫院僅找到兩個。“當我進入第一個無障礙衛生間時,地面堆滿垃圾袋,蒼蠅亂飛,便池散發著刺鼻氣味,衛生狀況很差。無奈之下,我前往另一個無障礙衛生間,發現同樣臟亂不堪。”雲先生想請清潔人員過來打掃,但無人理會。

  在社交平台上,有網友留言:“作為殘障人士,多次出門后發現很難找到可以便利上衛生間的地方,我就降低了想要出門的欲望。”

  盲道被佔用或成了“斷頭路”,盲文標識出錯,導致盲人不敢走盲道

  位於福建泉州市南洋花園小區門口的電動車充電樁區域,盲道被停在此處充電的電動車覆蓋。居住在此小區的邱女士反映:“視障人士在使用盲杖時,需要足夠空間探索前方和兩側道路。修建充電樁確實能夠帶給多數人便利,但總有電動車停放在此,視障人士到此處就無法靠盲道辨識通行了。”

  江蘇南京市讀者張浩波來信反映,在南京市棲霞區一處地鐵口附近,同樣存在嚴重的盲道被佔用現象。“我走到此處還在想盲道怎麼沒有了,走近看才發現盲道被停放的車輛佔用了。”張浩波表示,這些被車輛覆蓋的盲道失去了指引功能,不僅無法為視障人士提供幫助,反而可能成為他們出行中的安全隱患。

  記者調查發現,以盲道為代表的無障礙設施,有些是建設后缺乏管理,常被佔用﹔有些是因為設施本身有問題,如所用材質不符合標准。在江蘇、廣東、四川等地,有網友投訴,部分路段採用不鏽鋼材質建設盲道。不鏽鋼材質本身表面摩擦系數較低,在雨天潮濕的環境下,盲道防滑性更差。

  還有的修建道路配套時出現疏漏,導致盲道中間出現障礙物或成為“斷頭路”。在重慶市的一處地鐵站,盲道在需要停止或轉彎處並未設置停止的盲道標識,也未與周邊無障礙設施進行有效銜接,而是直通向了牆體。在上海市的一處地鐵站內,電梯出入口的盲道不僅缺失必要的提示,盲道的鋪設方向也存在錯誤。

  除了盲道,盲文標識也是視障人士出行的重要輔助,然而在部分地方,盲文標識卻出現了錯漏。記者了解到,地鐵樓梯扶手上的盲文提示內容通常分為“小心台階”“樓梯向上/向下”兩類。但在天津市部分地鐵線路,原本應提示“向上”的盲文標識被錯誤安裝在向下的電梯上。這些錯誤標識不僅無法起到引導作用,反而可能誤導視障人士,造成出行風險,讓盲人不敢走盲道。

  相較於盲道、盲文,如果能有語音提示,可以為視障人士出行提供更多便利。商先生是一位視障人士,他與另一位盲人朋友游覽湖南張家界市一處森林公園時,由於沒辦法看見指示牌,不知道自己所處的位置,也不知道前方的路線通向哪個景點,更沒辦法找到公共服務區。“希望在現有指示牌處也能設計盲文指示牌或者進行語音播報。比如在指示牌特定位置安裝按鈕。按下按鈕,揚聲器即可播報出指示牌上的內容。”商先生表示,希望相關部門能夠進一步完善無障礙環境建設,讓包括殘障游客在內的所有游客都能獲得更好的游玩體驗,也能讓更多視障人士敢於走出家門。

  “近年來,很多地方都在積極推動無障礙設施優化提升乃至示范工程建設,與此同時,大家對無障礙設施設置、使用和維護的意見也越來越多。二者並不矛盾,這是全社會對無障礙環境的認知度提升、公眾參與度提高的表現。”清華大學無障礙發展研究院院長邵磊表示,當然,某個無障礙“點位”沒有建設好,背后折射的是無障礙環境和服務不到位問題,應引起各地相關主管部門的重視。

  加強頂層設計,完善監督管理環節,鼓勵社會力量參與

  《中華人民共和國無障礙環境建設法》於2023年9月1日起正式施行,明確了無障礙環境受益對象不僅包括殘疾人、老年人,還涵蓋所有具有無障礙需求的社會成員,讓無障礙理念從“特殊保障”升級為“全民共享”。無障礙環境建設已經從“有沒有”向“好不好”“管不管用”的方向發展。

  無障礙設施建設方面不少問題有待解決。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中國助殘志願者協會會長呂世明指出,現行法律立法模式屬促進型立法,倡導性規定比較多,無障礙環境建設監督機制尚不健全,權責配置有待細化,相關地方立法亟待修訂。例如遇到無障礙設施被佔用的情況,殘疾人、老年人等有需求者只能得到消極保護,而不能主動積極行使權利。他建議,強化違法責任追究,審慎適用懲罰性賠償,為行政執法提供准確依據。

  無障礙設施應當符合國家標准,但在無障礙設施改造過程中,往往面臨產權沖突、空間限制、結構安全、資金投入等現實難題。邵磊說,不同場景的無障礙環境建設實施難度存在很大差異,比如老舊小區改造可能遇到產權和空間限制,對文物與歷史建筑的保護要求,一些綠地和景區的自然條件不同,都會給無障礙環境提升帶來很多“定制化”的要求,同時無障礙環境建設也受到資金投入的限制,需要通過技術創新和社會創新來解決問題。

  對於盲道被佔用、無障礙設施“重建輕管”等情況,重慶大學建筑與房地產法研究中心研究員劉玖林認為,責任主體不明確、互相推諉、協調權能不夠,或者缺乏資源等情況制約著無障礙環境的維護和改善。他建議,有關部門主動優化責任分工和工作流程,尤其是教育、衛生、交通等提供基本公共服務的部門,應當在部門內設立專項職能來統籌協調不同類型和層次的無障礙需求,實現無障礙服務系統化和專業化。

  今年9月,最高人民檢察院與民政部、中國殘疾人聯合會聯合發布了包括山東臨沂市羅庄區檢察院督促規范城市公園無障礙設施建設行政公益訴訟案等6件典型案例。

  “無障礙環境建設法中有關檢察公益訴訟的規定發揮了巨大作用,以案件化辦理的模式,不僅高效推動各方協同整改,還能帶動各方事前預防。這些成功案例說明,多方參與、強化監督、協同行動在無障礙環境完善方面行之有效。”劉玖林說。

  “既要關注無障礙環境建設覆蓋面,更要看重可用率、使用率和用戶滿意度。例如可以邀請殘疾人、老年人等實際使用者參與無障礙設施的規劃、建設、驗收工作。同時,引入數智技術,提升智能監管水平,讓無障礙設施真正好用、管用。”邵磊建議,跨越部門和行業壁壘,以產業現代化、規模化為指揮棒,以此帶動更多的經營主體參與到無障礙相關產業的創新和應用推廣中來。

  (陳熠恬參與採寫)

  《 人民日報 》( 2025年11月24日 07 版)

(責編:彭曉玲、任一林)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