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商業航天助太空探索“接地氣”(人民時評)

李 蕊

2025年11月21日08:05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山東海陽附近海域,引力一號遙二運載火箭點火起飛,尾拖烈焰,直奔蒼穹,將3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商業航天嶄露頭角,為航天事業注入新力量。

  “十五五”規劃建議提出,“加快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經濟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當前,全球商業航天競爭日趨激烈。據預測,中國商業航天市場規模今年有望突破2.5萬億元。“有形之手”和“無形之手”協同發力,有效整合戰略導向與市場活力,推動技術快速迭代、成本持續下探、應用不斷拓展,我國航天事業將涌現更多亮點和活力。

  商業航天的價值首先體現在對國家航天體系的戰略補充與完善。當下,我國“太空基建”穩步推進。隨著低軌衛星互聯網進入大規模組網階段,我國面臨著“星多箭少”的突出矛盾,僅靠傳統火箭,運力遠遠不夠。發展商業航天,為大規模“太空組網”提供運力保障,有助於確保我國在未來的太空競爭中不落后。今年,朱雀三號、天龍三號、引力二號等一批新型號商業火箭按計劃展開設計、試驗、發射。這些新型運載工具的問世,將有效緩解衛星發射資源緊張的局面,支撐國家衛星互聯網建設。

  商業航天帶來的不僅是發射機會的增加,還有技術路線的更多可能。與“國家隊”相比,商業航天更機動靈活。比如,藍箭航天自主研發的液氧甲烷發動機,以其低成本、無污染、可重復使用的特點,成為全球航天動力領域的新焦點﹔星河動力公司通過3D打印技術,大大降低火箭發動機制造成本。以市場機制為助力,商業航天通過“小步快跑、快速迭代”的模式,獲得許多科研單位的青睞,讓太空探索更“接地氣”,形成了對“國家隊”的有效補充。

  商業航天作為新質生產力的新賽道,其市場潛力巨大。北京打造“南箭北星”格局﹔上海瞄准千億級產業規模﹔在江蘇無錫,航天產業園帶動了120多家規上企業集聚發展……從全國范圍看,已有10余個省份出台專項政策支持商業航天發展,在火箭研制、衛星研發等領域培育出一批專精特新企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產業集群,催生出一個龐大的“太空經濟”生態圈。從“單打獨斗”轉向“集群發力”,一個自主可控、富有韌性與競爭力的產業生態體系加速形成,成為拉動經濟增長、促進航天技術進步的新引擎。

  如今,商業航天不僅服務國家任務,也將創新焦點投向大眾需求,持續拓展應用場景。運用衛星遙感,農戶隻需一部手機,便可遠程操控田間的噴灌設備﹔置身偏遠山區或茫茫大海,衛星互聯網能為手機直接提供寬帶服務﹔基於衛星導航與遙感技術的智能交通系統,可通過優化紅綠燈配時,有效緩解道路擁堵……這些變化表明,看似遙不可及的航天技術,正從雲端走入尋常百姓家,在改善通信、保障農業、便利出行、豐富生活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實實在在服務百姓生活。

  展望未來,商業航天蘊藏無限潛力。這片星辰大海,不僅是探索未知的科學疆域,更是孕育未來的經濟藍海,正等待我們以創新與實干去開拓、去發掘、去創造。

  《 人民日報 》( 2025年11月21日 05 版)

(責編:彭靜、任一林)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